随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到来,MCU再次成为焦点。面对应用领域的技术变革,MCU领域的市场空间被新势能带动。MCU的市场与技术走势也发生了改变,MCU展现出的新特征让很多厂商捕捉到了商机。在这一波风口中,企业都有哪些机遇?MCU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市场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华虹宏力执行副总裁范恒应《中国电子报》邀请,与诸位主流企业嘉宾一同共话MCU新气象和新未来。
记者:对于2018年MCU市场需求状况各位怎样看待?MCU的价格走势是否会发生较大变化?
范恒:2018年物联网和嵌入式应用市场延续火热态势,带动MCU市场继续成长。在汽车电子领域,不论是传统的车况和行车控制,还是未来的车联网,都会有各式各样的连接控制、数据与信号处理,MCU都是很重要的处理芯片。未来2~3年内,一方面市场对消费类MCU的价格还是有强烈的逐年下降的期望;但另一方面受到需求迅速增长的刺激,以及8英寸产能火爆的影响,将会限制MCU价格下降的速度与空间;同时,32位MCU市场占比的快速上升,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应用等市场的扩大,以及工艺制程的不断提高,将使MCU的产品种类构成、性价比发生较大的改变。
记者: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热点应用对MCU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范恒:目前看来,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物联网(IoT)等领域是MCU市场持续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另外,人工智能领域热度始终不减。对于MCU而言,在处理能力提升、数据采集速度与精度、通信协议接口、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和越来越多的要求,细分市场需要MCU产品能够更具针对性。华虹宏力也十分关注MCU面临的新挑战及市场机会。
记者:当前MCU的主流工艺节点是什么?您对MCU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贵公司有哪些技术保障产品高性能、低功耗的实现?
范恒:随着智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未来将会有近一半的微控制器采用12英寸工艺线的制程进行生产。目前,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这条月产能4万片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达产后,华虹宏力未来将同时具备8+12英寸工艺线的MCU制程,可提供覆盖高端32位MCU到普通消费类MCU产品的eFlash/eEEPROM、OTP/MTP等工艺技术平台。此外,公司还推出了专为物联网打造的0.11微米超低漏电嵌入式eFlash及eEEPROM工艺平台,基于这些技术平台,公司还自主开发了包括时钟管理、电源管理、模数转换等一系列超低功耗模拟IP,帮助客户设计低功耗、高性价比、高精度的各类MCU。
记者:您认为中国MCU目前面对的最大困难和机遇是什么?
范恒:作为国内主要的MCU代工企业,这些年我们的MCU客户数量和产品的数量都在快速、大幅度增加,反映了国内MCU的巨大需求。当然,国内MCU目前还是以消费类为主,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公司的高端MCU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及提升品牌形象,非常期待MCU全球前十大供应商中能早日出现中国企业的身影。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MCU未来的发展?
范恒: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已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电子设备的复杂化,32位MCU需求剧增,与8位MCU互补,形成32位主流发展、8位应用广泛的格局。近年来,国内MCU企业销售增长很快,基于32位/8位MCU市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设计公司,我们也将持续发力嵌入式技术,在现有的8英寸线及未来的12英寸线上持续研发、优化工艺平台,助力中国MCU 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