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英特尔制造业务将一分为三

日期: 2018-10-18
浏览次数: 81

据外媒可靠消息,Intel旗下的技术和制造业务将拆分为三个不同部门,显然是10nm工艺迟迟无法大规模量产导致的。据悉,Intel技术与制造事业部(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Group)的主管Sohail Ahmed将在下个月离职,他从2016年起负责这一职务。


外媒:英特尔制造业务将一分为三


之后,Intel技术与制造事业部将一分为三:


一是技术研发(Technology Development),负责人是CTO Mike Mayberry,他原来是Intel实验室主管,这一职位将由Rich Uhlig临时接替。


二是制造与运营(Manufacturing and Operations),负责人是Ann Kelleher。


三是供应链(Supply Chain),负责人是Randhir Thakur。


据报道,这三个部们的领导将向Venkata "Murthy" Renduchintala汇报,他目前是首席工程官,也是英特尔众多业务的总裁。


很明显,Intel希望将庞杂的工艺业务分割成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分别负责研发、制造、供应,职责更加明确。


但是在10nm工艺一再难产的情况下,如何拆分业务必然是十分棘手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会更进一步影响10nm的进度。


最近,英特尔又表示,10nm工艺进展良好,预计在2019年量产。


另外,Intel原CEO科再奇已经离职四个月,继任者仍然没有敲定,而当初定下的过渡期最长六个月,也就是说Intel最迟必须在今年年底前选出新BOSS。

多重曝光工艺难度太大拖累英特尔。



在过去,Intel没有公开解释10nm一再跳票的原因,据了解主要是Intel 10nm工艺晶体管密度超高,需要使用多重曝光技术,部分时候不得不使用四重、五重乃至是六重曝光,这就导致生产流程加长、成本加高,良品率也很难提上来。


另外,Intel 10nm仍然完全依赖传统的深紫外光刻(DUV),激光波长193nm,下一代7nm才会在部分层面上使用极紫外光刻(EUV),激光波长缩短到13.5nm,因此工程师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挖掘现有技术的全部潜力。


回溯历史,从1999年的180nm工艺开始,Intel就以每两年一代的步伐,稳定更新工艺,中间交叉升级微架构,也就是大名鼎鼎的Tick-Tock策略。


正是凭借这一激进策略,Intel一路狂奔,牢牢压制对手,同时也始终站在半导体工艺行业最前沿,并多次表示先进工艺是Intel的最强有力武器。


10nm工艺最初安排在2016年下半年,但是2015年初的时候,Intel推迟了10nm制造设备的安装部署,被疑要跳票,2015年7月Intel最终承认,10nm的大规模量产推迟到2017年下半年,为此不得不临时增加了Kaby Lake(七代酷睿),并号称工艺优化升级为14nm+。


2016-2017年间,Intel规划了基本完整的10nm产品线,包括面向低功耗桌面和移动市场的Cannon Lake、针对高端桌面和服务器的Ice Lake、配合新工艺升级架构的的Tiger Lake。


2017年初的CES大展上,Intel首次展示了配备Cannon Lake处理器的笔记本,并保证会在当年晚些时候发布,但是Ice Lake、Tiger Lake都推迟到了2018年。


为此,Intel又不得不增加了Coffee Lake(八代酷睿),工艺再次优化为14nm++。


2018年初,Intel确认10nm Cannon Lake处理器已经开始小批量供货,但只有低端的双核心型号。


而就在我们期盼10nm产品规模上市的时候,它又一次跳了票,而且看来这一次Intel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只能且走且看。


坊间有说法称,Intel在考虑是否跳过10nm而直奔7nm,但是现在的形势下,Intel似乎已经骑虎难下,毕竟10nm上已经付出了太多,提前拿出7nm也不现实。


不知道这个时候,AMD、GlobalFoundries是否在庆幸早早决定不做10nm而直接上7nm?尤其是锐龙二代上了12nm,至少在纸面上AMD第一次工艺超越了Intel。


另外,三星、台积电早就有了10nm,并且已经开始量产7nm,这对Intel又是巨大的压力。


当然了,各家的工艺所用技术不同,其实并没有直接可比性,Intel也一再强调自家的14nm在晶体管密度、性能上相当于对手10nm,但无论如何,别人的工艺不断翻新,并不断赢得客户认可,这是无法回避的。


文章来源:全球半导体观察




关闭窗口】【打印
分享到: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contact us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010-68668488   icipa@ccwre.com.cn
86 0755-2788 8009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35号冠辉大厦12楼
该平台是面向全球、服务全国的,产业化、国际化综合性知识产权创新平台,采用五横两纵架构,不仅实现了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为创新服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安全稳定运行的平台,通过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库、应用支撑、安全保障和综合管理五个层面,支撑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子平台、产业创新大数据服务子平台、现代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子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与金融服务子平台、知识产权托管子平台等五大子平台10多个系统的运行,并依托统一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Copyright ©2017 - 2021 北京赛昇计世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京公网安备 11010702002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