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信息 Policy information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的通知(涉及集成电路的部分)

日期: 2021-10-09
浏览次数: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各总公司,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关于“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好”和“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重要指示精神,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培育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本市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现予以印发。

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积极主动转方式、促创新、谋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进一步调动外资、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宣传解读,释放更加强烈的创新发展信号,形成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良好氛围。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主要领导要深入园区和企业,及时了解需求、解决问题,主动、精准为企业做好服务,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努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20日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获取关键领域未来竞争新优势,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服务模式创新升级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高端环节,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核心品牌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技术高端化、企业品牌化、应用泛在化、区域协同化发展,为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全球创新趋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更迭的特点,在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市场化、网络化的创新生态。

坚持高端引领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试点示范。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路径,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环节的竞争力、控制力和辐射力。

坚持协同联动发展。着力推动京津冀区域内资源共享和产业升级,加强与国内其他重点经济区域间的创新协作和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全球配置,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坚持安全协调发展。坚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增强信息安全技术保障能力,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健全行业监管机制,确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可管可控。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在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及工艺、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基础软硬件、第五代移动通信(5G)芯片和元器件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网络空间安全、操作系统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增强。打造一批以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为代表的高端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间联动发展,形成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重要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5G核心芯片与元器件、移动高端操作系统等实现产业化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民生服务水平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培育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区域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完善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国内外产业交流合作更加活跃,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产业竞争。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集成电路自主发展能力

实现核心设计技术创新突破。提升本市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规模和水平,骨干企业芯片设计能力达到7至10纳米,3至5家企业成长为国际先进企业或国内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先进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高端通用核心产品、工业控制、前沿新兴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促进全产业链联动协同发展。推进12英寸晶圆产线产能规模提升,支持8英寸晶圆产线、8英寸微机电系统(MEMS)产线及第二、三代半导体产线建设。促进本市骨干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战略合作,推动存储器、图像传感器等细分领域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创造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入合作的环境。

提升装备材料自主配套能力。推进集成电路装备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基于国产先进装备的中试线、生产线建设,提升零部件和关键材料本地化配套能力。推进光刻机光学系统等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支持装备骨干企业并购重组国际国内相关企业。

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瞄准世界前沿集成电路技术开展研发,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建设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大生产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库开发建设、国产装备与材料的研发与验证。支持创新平台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提升对产业技术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建立人工智能研发优势

构建层次化、系统化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加快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原型算法研究。支持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图形处理器(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等芯片研发,突破机器视觉、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应用技术,提升雷达探测、生物传感、动作捕捉、情绪识别等传感能力。

搭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北京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构建以国际知名科学家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支持公共开放计算平台、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共性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转化,开展行业试点示范,积极推动产研结合、产投融合发展,促进前沿技术向产品化、产业化转化。开展专利保护、专利运营、专利维权活动。

推动人工智能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面向智慧城市、智能教育、智慧交通等热点领域,围绕产业高端环节,培育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人工智能企业面向城市管理、金融、交通等领域推出用户画像、视频检测、精准营销、多语种翻译等可嵌入、轻量级智能服务。促进人工智能与金融、医疗、安防、家居等行业融合发展。

(三)形成大数据创新业态

突破大数据共享开放关键技术。开发面向数据收集、整理、标注、清洗、融合和分析等应用的数据处理工具。制订数据格式标准、规范大数据流通标准,创新各行业、机构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

推动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和政务部门间业务协同,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打造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中国数坝”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应用感知体验中心平稳运行,使之成为支撑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发展、示范展示、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建设面向津冀、辐射全国的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

培育大数据行业应用新模式。结合共享经济、无人零售等新业态生成的新型行业数据,研发智能决策工具。围绕交通、环保、健康、旅游等重点领域,培育新型数据应用和创新业态。

(四)提高云计算供给能力

突破云计算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具备通用计算、可重构计算、异构计算能力的高性能云平台,重点解决人工智能等高性能技术问题。促进物联网发展,加快智能芯片、传感器的普及运用,推广边缘计算,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需求。重点增强海量、高纬度、异构数据的高效、安全云存储服务供给能力,研发具备语义、语音、图像、视频、生物特征等功能的新型智能云服务技术。

打造“祥云工程”3.0。加强新型云服务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形成医疗云、交通云、教育云、金融云等行业“云生态”。推动以人工智能为中枢、以大数据为依托、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三位一体”云服务结构的发展和应用。

(五)提升网络空间安全话语权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基础软件核心技术及硬件共性支撑平台发展。面向大规模网络应用,加强系统安全监控与审计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的虚拟化网络安全技术,建立安全评估和服务评价体系。加大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深度融合技术研究。积极开发主动防护技术,加快信息安全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智能的转变。培育一批具有核心专利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信息安全领军企业,形成创新活力强、特色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

围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等应用领域,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研究,重点支持研发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和专用产品,强化安全保障,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整体解决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高网络空间综合防御能力。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基础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国内各操作系统基础技术路线的统一自主发展。加快基础工业软件创新工程和高端可信计算系统创新工程建设,提高工业大数据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加快国产高端计算系统产业化。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建成国家网络安全核心产业基地,推动网络安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引领第五代移动通信(5G)相关技术发展

做好5G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布局。支持基带芯片、高频高速通信等5G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试点。推进北斗、窄带物联网(NB-IoT)、智能传感器在智慧城市、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应用。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积极参与5G技术研发与国际标准研制。

提升5G应用基础核心能力。打造移动终端、网络核心芯片、元器件、智能传感器和操作系统的自主软硬件体系;推动形成以国产软件产品研发应用为主、以相关构件和工具开发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支持相关企业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业态,进行新型移动终端的创新研发及产业化。

推动物联网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加快物联网泛在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低功耗广域网、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打造智慧产业和智能化信息服务,促进物联网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

构建5G相关通信技术应用生态。鼓励龙头企业聚焦优势领域,在智能硬件、智慧家庭、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等领域构建商业化移动互联网生态。在社保、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领域,鼓励企业研发基于国产自主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的应用平台和集成环境,构建自主安全产业互联网生态。支持移动通信终端硬件创新孵化器、硬件技术服务平台等市场化服务机构的发展,构建移动通信终端供应链生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多方联动。充分发挥北京制造业创新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对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在国家战略性和全局性重大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二)强化资金保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充分发挥市区两级财政资金、政府引导基金、政府投资平台等的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撬动社会投资,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领域的示范应用。开展首台(套)集成电路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三)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制定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关键领军人才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采用灵活的“双聘”制度,吸引海外科研人才、国内科研人才与其合作。建立健全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支持高校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前沿领域设立相关学科,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打造人才培育和发展平台。鼓励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赛等方式选拔人才。

(四)强化产业创新体系和环境建设。围绕“三城一区”建设,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支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机构建设。充分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建设全球创新发展网络,打造多层次、跨领域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建设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快速获权、确权和维权。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战略布局,支持设立标准化产业基金,推动标准的制订和推广。

(五)强化配套基础保障。提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要素保障力度。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需土地、水、电等资源要素予以充分保障,推动重点投资项目顺利实施。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相关资质快捷办理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研究制定共享经济、无人驾驶、互联网金融等融合新业态发展的配套政策。

 

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本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集成电路产业“承载国家战略、布局新兴前沿、支撑转型升级”为主线,集中资源、重点投入,实施“核心企业—关键领域—重点产品”突破战略,不断提高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为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聚焦发展。汇聚央地资源,集中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关键领域核心产品加大投入,加快人才聚集和技术突破。

坚持创新发展。支持在京企业、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现技术高端化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鼓励国际国内集成电路企业、行业组织在京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支持在京企业、科研机构与境外机构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

坚持绿色发展。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制造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节水、节能、污染物处置工艺,建设全国最高水平的绿色工厂。

(三)总体目标

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点领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进制造工艺对国产高端芯片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量产的国产核心装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一批骨干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基本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1.任务目标。整合国内优质创新资源,建设世界一流的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平台,突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性瓶颈,完善系统性知识产权布局,努力改变我国技术升级依赖引进、受制于人的局面。

2.实施内容。支持建设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瞄准世界前沿集成电路技术开展研发,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支持骨干芯片制造企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在京高等学校建设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特色产品工艺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库开发建设、国产装备与材料研发与验证。支持创新平台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先进技术应用和产品孵化,提升对产业技术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实现核心设计技术创新突破

1.任务目标。提升本市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和水平,骨干企业芯片设计能力达到7至10纳米,3至5家企业成长为国际先进企业或国内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产业先进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高端通用核心产品、工业控制、前沿新兴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通信、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核心芯片进行前瞻性布局。

2.实施内容。每年滚动支持3至5家骨干设计企业在创新技术领域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项目。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与海外企业或研发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支持骨干企业建立新兴领域专项基金,与产业联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投资新兴技术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支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技术服务平台等产业支撑平台。

(三)促进以先进制造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

1.任务目标。骨干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加强战略合作,代工企业国产客户比重提高,集成电路产业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优势应用领域企业与芯片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形成联动。

2.实施内容。发挥本市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工艺领先优势,支持制造企业知识产权库建设,提高对国内设计企业的服务能力。推进12英寸晶圆产线产能规模提升,加快先进、特色工艺平台建设,努力满足本地设计企业代工需求。支持8英寸晶圆产线、8英寸微机电系统(MEMS)产线及第二、三代半导体产线建设。坚持市场需求与技术开发相结合,推动存储器、图像传感器等细分领域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支持细分领域垂直整合制造(IDM)项目建设。发挥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作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创造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入合作的环境。

(四)提高装备材料自主配套能力

1.任务目标。国产集成电路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材料本地化配套能力及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集中力量培育集成电路装备领域世界级企业。

2.实施内容。以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全力推动在京企业完成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产品进入生产线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开展光刻机光学系统、光源、工件台等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为国内光刻机整机研制提供支撑。支持装备骨干企业并购重组国际国内相关企业,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整体实力。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国产先进装备的中试线、生产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负责集成电路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产业推进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国土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国资委、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顺义区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化委。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利用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政府投资平台,吸引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及社会资本投资重点集成电路产业项目。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京落地,保障市级重大项目建设。

(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在京相关高等学校加大集成电路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重点培养复合型领军人才。制定人才引进支持政策,吸引国内外集成电路领域优秀杰出人才来京发展。加快国有集成电路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建设。

(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支持在海淀区重点布局集成电路设计业和创新创业平台,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布局工艺与制造创新平台以及集成电路制造业、装备业、先进封装制造业、特色集成电路设计业,在顺义区重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支持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和一般封装制造业在河北省发展,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格局。

(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重点前沿方向和新兴领域的专利布局,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试验验证,促进自主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知识产权运营,充分发挥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实现集成电路领域专利快速获权、确权和维权,建立联合保护、风险分担、开放共享的行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机制。

原文链接: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1905/t20190522_60664.html


上一篇:无下一篇:无
相关内容
  • 热点
  • 最新
  • 媒体
台积电副总经理张宗生15日在技术论坛上表示,随着全球AI应用与高效能运算(HPC)需求快速扩张,台积电持续加快制程升级与全球建厂脚步,今年预计新增9座厂区,包括8座晶圆厂与1座先进封装厂,3nm今年产能将大幅提升,成长有望超过6成。台积电3nm量产已经迈入第三年,张宗生指出,今年3nm产能预计年增加60%,2025年下半年将开始量产2nm。CoWoS持续扩充,海外美国厂与日本厂加入量产良率和台湾母...
2025 - 05 - 16
5月13日消息,市场研究机构Omdi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英伟达在2024年全球芯片公司营收排名中跃居首位,这一突破性表现标志着AI驱动的半导体产业迎来结构性变革。与此同时,英飞凌和意法半导体因传统市场需求疲软跌出前十名,凸显行业分化加剧的趋势。 AI与HBM需求引爆市场增长Omdia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芯片市场规模达到683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
2025 - 05 - 15
近日,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宣布,成功开设了日本以外首个分辨率达 5 纳米以下的尖端电子束光刻 (EBL) 中心,可以制造下一代半导体芯片。这也是全球第二个,欧洲首个此类电子束光刻中心。据介绍,该电子束光刻中心采用了日本JEOL的加速电压直写电子束光刻 (EBL) 系统,这也是全球第二台200kV 系统(JEOL JBX-8100 G3)(第一台在日本),其可以在 200 毫米晶圆上实现低于5纳米级精细...
2025 - 05 - 09
美国商务部发言人周三(5月7日)表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政府计划撤销和修改拜登时代限制复杂人工智能(AI)芯片出口的规定。拜登政府时期,为阻止中国获取可能增强其军事实力的先进芯片,维持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于今年1月,即前总统乔·拜登政府任期结束前一周,发布了《人工智能扩散框架》。该框架标志着拜登政府四年来在此方面努力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拜登政府制定的AI芯片出口...
2025 - 05 - 08
一季度,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增长较快,出口保持增长,效益稳步改善,投资持续快速,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一、生产增长较快一季度,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5个和1.8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7956万台,同比增长7.5%;集成电路产量1095亿块,同比增长6.0%;智能手...
2025 - 04 - 30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 contact us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010-68668488   icipa@ccwre.com.cn
86 0755-2788 8009
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路35号冠辉大厦12楼
该平台是面向全球、服务全国的,产业化、国际化综合性知识产权创新平台,采用五横两纵架构,不仅实现了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为创新服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安全稳定运行的平台,通过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库、应用支撑、安全保障和综合管理五个层面,支撑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子平台、产业创新大数据服务子平台、现代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子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与金融服务子平台、知识产权托管子平台等五大子平台10多个系统的运行,并依托统一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Copyright ©2017 - 2021 北京赛昇计世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